王凤玮:中医可以有效填补西医治疗肿瘤的短板
融媒体记者秦淼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全局观是对全局和相互联系的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人得了肿瘤,不仅要关注肿瘤,更要关注人与肿瘤的关系。肿瘤的形成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因此,在治疗肿瘤时,不仅要关注肿瘤,还要关注肿瘤形成的原因和临床治疗。不良反应来了。只有抓住每个患者的“个体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在短期临床会诊中,很难描述病情复杂多变的患者。医生能够获取的有效信息通常非常有限。医生必须专注于患者的主要问题。忽略小问题,小问题往往是“个体化”问题的表现,是肿瘤治疗整体效果的关键。天津市人民医院第二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所长王凤伟教授告诉记者。
王凤伟教授
突破“小问题”并取得“大疗效”
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依托NCCN、CSCO等国际国内权威指南,临床医生在针对不同患者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这里的“个体化”是经济、社会、身体(肿瘤本身和肿瘤治疗引起的各种症状)等一系列复杂系统的总和。准确识别患者的“个体化”是对每一位肿瘤医生临床实践的考验。技能是否优秀的关键,“因材施教”对治疗方案有决定性的影响。
今年3月,王教授的一名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明显感到筋疲力尽。后来,他不得不中断治疗,因为他无法忍受。休息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病人和他的家人都很着急。最近,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医院。王凤伟教授在门诊看到了他,从病人的步态他就知道了。患者无法自行行走,气喘吁吁,气喘吁吁。从他的表情来看,他的情绪是淡漠的。面无表情;从交流中获悉,患者近期食欲和睡眠都很差,总是胡思乱想。
经过仔细看、闻、问、切,王教授认为,患者的脉象是气血两虚、脾肾两虚所致,是典型的癌性乏力(简称乏力)。 “疲劳”) 。王凤伟教授告诉记者,中医认为,癌性乏力是脏腑功能低下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虚弱、消瘦、嗜睡等症状。发现这个“小问题”后,患者接受了行气调血、健脾补肾的治疗。两周后,他能够独自回到诊所。经检查,患者各方面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现有统计,约40%的初诊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疲劳,中重度疲劳的发生率为60%。王教授坦言:“如果多关注患者语言之外的表现,很容易发现这样的‘小问题’。如果忽视,轻度疲劳会发展为中度到重度疲劳,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显示,疲劳会加重患者对进一步治疗的依从性,治疗过程中疲劳会不断加重,生存时间会明显缩短。”
肿瘤治疗的过程就像“背负重担” ”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肿瘤科医生来说,首先是疗效导向。这是整体肿瘤治疗的主旋律,所以医生需要知道他们对患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患者身体状况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一般宜采取规范、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家属和患者在另一个层面上,更关注治疗的伴随症状。又担心治疗会加重身体负担。因此,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往往要权衡利弊,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做到对立统一。治疗过程和疗效之间。这是医生要有全局观的必要思考。
以一例局部晚期肺癌为例。主要指南的最佳建议是在同步放疗和化疗后维持免疫治疗两年。王凤伟教授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个选项是首选。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这里所谓的“体质”,最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感觉。 '。疲劳是风向标。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症状,则不能使用同步放化疗的首选。”
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治疗方案将从首选同步放化疗更改结合免疫维持,改变先化疗后放疗或先放疗后化疗的序贯治疗,因为同步放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大(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也会加重程度疲劳;中重度疲劳会影响免疫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可能需要转为抗血管治疗方案。
王凤伟教授形象地将肿瘤治疗过程比作“背负重担” ”,其中疗效被“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良反应被“放在”另一个篮子里。只有在负载平??衡的情况下才能移动稳步前进。病人的忍耐就相当于动机。如果负载超出范围,负载偏转或倾斜将无法向前移动。这与阴阳平衡、强身抗癌、与肿瘤并存的中医理念不谋而合。
文章来源:《肿瘤》 网址: http://www.zlzzs.cn/zonghexinwen/2021/0722/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