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李冰书记 | 她带领肿瘤防治研究走出国门
供稿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编辑 | 干玎竹
来源 | 搜狐健康
李冰书记是我国肿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才能与魄力在我国肿瘤学史上堪称传奇女杰。
创建我国第一所肿瘤医院
我国的肿瘤防控事业起步于1958年。从建立我国第一所肿瘤医院开始,播下了我国肿瘤事业的种子,在风雨兼程中逐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展成今天“国家癌症中心”的壮大局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李冰与她的战友吴桓兴是勋劳卓著的两位创业者。
(吴桓兴、李冰院长到林县姚村公社下陶大队访问食管癌患者)
1958年正式开院。当时设有病床仅100张,职工150人,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吴桓兴。李冰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起初设立的科室有肿瘤外科,放射科(后分成放射治疗与放射诊断两个科室),妇瘤科,麻醉科,检验科,病理科,细胞学室,同位素室,药剂科,营养室,病案室等。1959年增设了中医科,肿瘤内科,口腔科。1963年成立了防癌组,1964年设立了放射物理,放射生物,药理等实验室,开展癌症预防与科研工作。
(周总理、邓颖超与李冰同志)
到1966年,我院发展到拥有床位200张,职工434人,科室基本齐全,临床与科研并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个别省市也从1964年起相继建立起肿瘤医院。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形式主义”和“极左”思想的影响,医院三分之一的医疗科研人员下放,除临床科室仍能坚持工作外,科研工作被停止,肿瘤医院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此期间,李冰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情况,得到重视与指示:“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要研究它,不能取消,要树立雄心壮志,攻克肿瘤”。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从西部省区调回一批本院与其他单位下放的医疗科研骨干40多人,逐步充实临床骨干医生队伍,恢复并加强了医疗科研工作。这时,李冰果断地把握时机,加强研究所建设,因陋就简地建立起一批基础研究科室,包括,流行病室、病因室、细胞生物室、免疫室、计算机室、病毒室、生化室、营养与肿瘤室、以及药理室,大力开展临床、实验室、高发现场相结合的肿瘤防治研究。
(李冰院长陪同外宾参观医院工地)
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新院,院址选在龙潭湖畔。她亲自参与规划,不断赴工地现场检查工程进度与质量,终于在1983年新院落成。医院设计床位600张,1983年5月开始收治病人,以后陆续增设科室。至1994年本院职工已有1593人,床位714张。到2017年底,我院职工已有职工2000多人,床位1598张,科室61个,是亚洲综合实力最强的肿瘤中心。
组织领导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大协作
(李冰与中美科技工作者在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了解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李冰已年过半百,但却具有毫不逊于年轻人的旺盛精力与超乎寻常的行事魄力。她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而是放眼全国,不断追求,为了攻克肿瘤投身到组织领导全国肿瘤事业中去。
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开展肿瘤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李冰积极联络各地关心肿瘤事业的同志们一同上书卫生部,要求召开全国性专门会议,讨论有关肿瘤问题。卫生部批准了这一建议,并于1969年11月16日-27日由卫生部主持,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肿瘤工作会议。会上交流了近十年的工作经验,统一了认识与今后肿瘤防治研究的战略方针。为了加强领导,在卫生部领导下,建立了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简称全国肿瘤防办,1983年后改称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李冰被任命为主任。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肿瘤医院院长为副主任。会上制定了3年规划,组织起13个全国性专题协作组,以发病率较高的子宫颈癌、食管癌、鼻咽癌、胃癌、肝癌、肺癌为重点,开展全国协作研究。各协作组在全国肿瘤防办领导下,由有关学科专家负责组织讨论制定相关的防治计划。
为了推动落实,李冰跑遍全国各省市,向当地主要领导反映我国癌症发病的严重情况,传达周恩来总理有关指示,请求对肿瘤事业给予支持,并得到了重视与响应。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根据初步的肿瘤死亡调查数据,发现并开展肿瘤高发现场防治研究,组织大协作,形成了全国肿瘤防治研究网络的雏形。后来,这些协作均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卫生部领导下,她主持制定了国家癌症“四五”、“五五”、“六五”攻关计划,并指导了规划的实施与检查验收。此后,在卫生部主持下,全国肿瘤防办又于1977年(北京)、1985年(广州)、1992年(太原)组织召开了全国肿瘤会议,癌症防治研究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成为重点任务之一,对促进我国肿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肿瘤》 网址: http://www.zlzzs.cn/zonghexinwen/2020/111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