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肿瘤学巨人”莫树锦:希望将中国的研究
中新社香港10月20日电 题:专访“肿瘤学巨人”莫树锦:希望将中国的研究者带到国际舞台
中新社记者 曾平
全球肺癌权威、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近日获国际著名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誉为“肿瘤学巨人”,是首位欧美学府以外的学者获此国际殊荣。莫树锦就此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此奖项最大的意义是代表了东南亚、中国的研究者能够影响世界。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渠道交棒予中青年一辈,并把中国的研究者带到国际舞台。
“我绝对相信中国有更多有潜力的研究者,他们将来的影响力会更大,我只是作为一个前锋,绝对不是什么巨人。”莫树锦将此次获奖看作是其他研究者对自己的认可,最大的意义是代表了东南亚、中国的研究者能够影响世界。年届六旬的他笑言未来会“享受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退休与否,而是让年轻一辈承接研究的动力。
在莫树锦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教学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办公室里,除了陈列着众多他从各个机构和组织领回来的奖杯和证书外,还挂着部分病人的亲笔感谢函。记者问他最重要的研究动力何在?他说,当然希望能够帮助病人,心底的声音还希望能够改变世界,这是研究者努力的最大回报。
香港出生成长,读书至中四后转赴加拿大求学,莫树锦忆述,自己中学时想着读海洋生物学,到加拿大后才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而在接受医学训练初期,他也没想过会读肿瘤科。当时摆在莫树锦面前的选择还有刚出现内窥镜的肠胃科,肿瘤科当年的治疗方法是化疗,但效果平平。
“对我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因为我想到,没有治疗方案可行的地方也是最多发展机会的地方,所以最终我选择了肿瘤科。”莫树锦回忆道。从医学院毕业后,莫树锦在加拿大当了多年的医生。1995年,他回港探亲,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业向他抛出了回港就业的橄榄枝。
莫树锦当时心里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如果留在加拿大,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他的答案是,仍然做着和当时差不多的工作,因此“不是太刺激”。第二,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十年后的前景因为未知而变得很具吸引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能够再回到中国,与中国人一起工作,这是我回到香港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莫树锦说,虽然常年在外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在心中,自己“根根底底就是一个中国人。”
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以后,莫树锦便专心从事最初被认为是“猪头骨(没人愿意做或很难完成的事)”的肺癌相关研究。他的多项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2009年发表全球首项研究,证实带有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病人接受标靶治疗的效果较化疗优胜;2014年证实标靶治疗较传统化疗更有效治疗ALK阳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近年亦证实了单独使用免疫治疗对PD-L1蛋白有高表达的肺癌患者的治疗效用。
基于上述种种突破性研究,肺癌病人可被细分为不同的组别,得到个体化的治疗,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晚期肺癌病人的存活期亦由早年的平均低于一年得以延长。
回顾研究生涯,莫树锦认为,从开始有研究概念到最后完成实践实属不易,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团队合作。
“过去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稍微能够成功点,就是将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共同工作,用团队的精神,去克服每一个困难。”他说。(完)
文章来源:《肿瘤》 网址: http://www.zlzzs.cn/zonghexinwen/2020/1021/487.html